▍第一次讀到吉本芭娜娜,是在升高中英文補習班的講義上,毛燥的紙張,過濃的油墨印著〈哀愁的預感〉內文,像詩一樣。
⠀
⠀
有次談話裡,對面那人脫口說:現在會讀吉本芭娜娜的都是阿姨了。相當激怒人的一句陳述。當下很想捏碎他。
⠀
⠀
但這句話或許就真的只是一句誠實的陳述——這麼多年過去了,吉本芭娜娜還在那裏。從最早的《廚房》、《無情/厄運》,《王國》系列、《白河夜船》⋯⋯太多太多。有一段時期,她在我的閱讀序列裡幾乎是完全缺席的,因為她實在是太清淡了,是言語上的,也是心境上的;大量的心情描述,無法解釋的奇異能力,加上每本書幾乎複製般的日常感,偶令人不耐。典型的芭娜娜公式:某人(通常是親人死亡或失戀)受到打擊,因著命運的牽引,在彼方遇見另一個人或家庭,進而共同生活,在若有似無的陪伴下重新振作。這名之療癒的過程,角色彷彿換個身分背景就可以再來一次。而這樣的重複,是需要的嗎 —— 或者說,是被需要的嗎?還會有人,會因為這平淡日常的敘事而得到救贖嗎?是那時的我,深埋在心裡的一個疑問。
⠀
⠀
閱讀全文 ➤➤ https://bit.ly/2VFGBLo
⠀
⠀
而答案以災難的形式浮現,二○一一年三月十一日,日本發生東北大地震。311 後,幾乎是自發性的,許多創作者開始將震災轉化為他們的作品,有些是深刻的獨立對話(如岩井俊二《311後的朋友們》),有些則織進了本身的背景或情節裡。相較起來,我更喜歡後者,如坂元裕二《最高的離婚》裡,瑛太和尾野真千子因震災而相識,那個晚上陪伴在身邊的人,成為往後的戀人(或者仇人);又或是有川浩的《飛翔公關室》,為了補上一段空自松島基地遭淹沒的狀況,選擇延後出版;以及不用說,宮藤官九郎為了振興東北而誕生的晨間劇《小海女》,帶著鄉音的少女,在故鄉受傷時回來了。劇末,能年玲奈和橋本愛手牽手穿過黑暗隧道,朝光亮奔跑過去的那幕,很難不令人動容。此劇的高人氣,也讓岩手一帶真的成為熱門景點。他們並不迴避「災難」這件事,一再試圖從各自的領域去做出回應。那背後藏著的,是日本動漫畫主角最常生出的「使命感」嗎?或者,如吉本芭娜娜在個人網站上所言:「那是作家的責任。」
⠀
⠀
而這份責任,或許就是她一再重複的主因。
⠀
⠀
▍ 她們熱愛的算式|療癒的公式:吉本芭娜娜的家庭縫補機 ➤➤ https://bit.ly/2VFGBLo
⠀
▍𝘽𝙄𝙊𝙎 𝙢𝙤𝙣𝙩𝙝𝙡𝙮 #傘開計劃 —— 三款設計傘,手刀收藏 ➤➤ https://bit.ly/3i6NhcR
⠀
#舊文沒看過就是新的|#神小風|#她們熱愛的算式|#吉本芭娜娜|#BIOS專欄